潘淑杰,女,现任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科普与宣传科科长。作为基层科普工作人员,被天津市科协聘为“天津科普大使”,荣获2021年天津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主要从事气象科普业务服务、研发与创新,负责天津市气象局大型科普活动策划、科普业务发展规划的编写、科普新产品传播、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把关等工作,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与业务建设项目20多项,编写科普计划、方案和规划等40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
一、以点带面逐步解决气象科普“最后一公里”问题
近年来,组织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基地示范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直播间等,先后在天津一中、河北区隆达新苑社区等建成5所校园气象站和7所社区气象科普基地,推动气象科普向基层延伸,解决气象科普“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以大型活动为抓手,建立气象科普宣传长效机制
立足气象防灾减灾“前哨”定位,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工作。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和“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组织科普宣传推广活动。印发明白卡,促进全社会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中来,气象科普基地年参观达3000人次。针对校园气象科普,助力“双减”,与闽侯路小学签订了教育服务协议,将气象知识纳入学校素拓课程,潘淑杰被聘为“了解专业 拓展视野”校外辅导员。策划组织实施气象科普特色活动:如“巾帼文明岗”体验活动、“科普志愿服务”“津巴两地爱心研学”活动等,受众达万人次。
三、利用新媒体、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科普传播社会效益
发挥新媒体的科普作用,建立“互联网+”的气象科普服务体系。结合疫情防控制作微视频和微课堂,开展科普“七进”的在线学习,利用“天津气象科普”公众号和“天津气象”APP,年发布近500期科普文章。通过微博、微信开展气象征文、气象科普知识线上答题、气象短视频观摩等系列线上科普宣传活动,拉进了气象部门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邀请专家录制气象科普馆体验微课程,为常态化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找到了新的途径,有效提升了气象科普传播社会效益。
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局-局”合作创新服务格局。2021年3月29日,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与天津海事局携手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知识科普活动现场直播,总观看量89.2万。
四、着力科研开发,提升对防灾减灾科普业务的科技支撑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普研发项目5项。《VR虚拟现实气象灾害暴雨泥石流安全教育系统》为天津气象科普注入新的血液,得到多家媒体记者报道,受众面达到10000人以上。主持“霍尔沃兹墙气象综合观测预报服务教育系统”项目,获得2个软件著作权和2个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文创类三等奖”。在科普创作方面,先后创作了“气象科普基地”短视频,暴雨、泥石流(模拟演练系统)短视频,《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气象防灾小知识》微课堂,线上气象科普知识答题活动题库300道。
五、借赛事及培训,助力科普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每年带头组织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和气象科普讲解大赛。通过赛事广泛传播各个领域的气象科学知识、挖掘科普讲解人才。先后共派出20多人参加省部级科普讲解大赛,5人获科技部奖项,4人获中国气象局奖项,14人获天津市奖项,组建起了一支专业的气象科普宣讲队伍。
潘淑杰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功能,创新科普作品宣传方式,丰富气象科普手段,多维度地开展气象科普,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气象科技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传播者的使命。
2019年9月18日于河北区隆达新苑社区的防灾减灾
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气象科普讲解。
2022年6月17日走进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
开展“气象安全生产科普进机关”科普活动
原文链接:https://kxjs.tj.gov.cn/ZWGK4143/ZXGZ7816/kpxc/gzdt12/202301/t20230117_60821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