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AI放到眼镜里面,让AI和AR结合起来帮人类做很多的事情,这是过去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我现在戴的这款眼镜,它能够拍照、录像、听音乐、导航、支付、问答、翻译,今天手机上所有的功能,未来眼镜上都可以实现。”近日,在第7届10+3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联合创始人向文杰携公司研发的“AI+AR”眼镜亮相,分享研究成果和创新经验。
向文杰在第7届10+3青年科学家论坛上发表演讲
据介绍,Rokid作为行业的探索者、领跑者,目前致力于AR眼镜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及以YodaOS-XR操作系统为载体的生态构建。公司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光学显示、芯片平台、硬件设计等多领域研究,将前沿的Al和AR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为不同垂直领域的客户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其Al、AR产品已在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
向文杰表示,在AI与AR的结合中,未来的智能眼镜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终端形态,“我们的AR眼镜结合AI,它的未来远远不仅于提词和翻译,它应该在所有的领域里面,包括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无阻。”
向文杰接受媒体采访
简单来看,AI成了AR眼镜的“大脑”。首先,是更自然的交互方式,有了AI的加持,AR眼镜实现了语音、手势、眼动追踪等无缝交互,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完成导航、翻译等操作;其次,是AI为AR眼镜带来了更新更广的应用场景和内容生态,让AR眼镜脱离了单一的消费场景,真正走入千行百业。
“交流是AI最擅长、最适合的场景。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其实AI比人更擅长,尤其在跨国交流的时候,AI可以给我们一些包括语言、知识、本地文化方面的一些支持和帮助。”向文杰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可以通过AI眼镜实现无障碍沟通,如开展跨国的医疗培训和救助等。
能“看见”声音的AR字幕眼镜,让视障人群可以更安全地走在路上,听障群体能与他人交流心声……日常生活中,智能眼镜让残障人群的生活更便利。
“我们有一位用户是听障人士,他戴上助听器也听不清楚,当我讲话的声音在他眼前用文字呈现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哦,原来可以这样子,我完全没有想象到。’我说‘我们也没想到,AI和AR结合起来可以做到这件事情。’可能这就是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价值。”向文杰表示,未来智能眼镜将不再是冰冷的工具,有望成为人类感知世界的“第六感官”。
“面向东盟国家,大家都有各自特色的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也需要科技来赋能,我们的产品AI和AR技术在这些产业链里面,可以跟当地的科研工作者、学校、企业来进行相关合作,大家结合起来有助于新技术在产业中更好落地。比如AI和AR赋能旅游业、农业、制造业等,像AR眼镜在国内的博物馆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在一些东盟国家里才刚兴起,我们正在跟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博物馆和文旅部门合作,以后我们的智能眼镜会经常出现在这些国家的知名景点里面。”向文杰表示,东盟市场多元且充满活力,相信未来企业和东盟国家能有更好、更大的业务发展和合作的机会。
文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kjt.gxzf.gov.cn/dtxx_59340/kjgz/kjtgz/t2599241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