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讯网

欢迎访问科技通讯网!

首页 > 媒体报道

进入关键跃升期,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有哪些底气?丨奋进新征程 科创争先锋

发布时间:2022-10-14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作者:佚名

  1-1.p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上海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领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久久为功,努力下好“先手棋”,跑出“加速度”,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书写了生动的上海实践,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上海贡献。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科技联合上海科技报推出系列报道“奋进新征程科创争先锋”,回顾不断演绎自主创新新篇章的上海科技非凡十年。

  

  数字可以清晰看出,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心征程上笃力前行的“高光时刻”: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上海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例连续4年超过4%。2021年9月公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8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快步向形成核心功能跃升。与此同时,《2021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上海与纽约、东京、苏黎世等全球重要科创城市研发强度不相上下……

  

  2014年,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展迅猛,实现了原始创新力、产业引领力、环境吸引力、资源配置力的有效提升,具备支撑提升创新策源功能“能力优势”的科技创新和具备良好法规政策“制度优势”的体制机制创新“相互叠加”。

  

  在2022年年初的上海两会上,龚正市长表示,经过不懈努力,上海科创中心已形成基本框架,正处于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跃升期。上海将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基点,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聚焦机构、设施、队伍这三大重点下更大的功夫,争取更大的突破。

  

  要取得更大的突破,上海有底气。那么,上海科创中心进入“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跃升期”,到底有哪些底气?

  

  制度优势:持续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海为创新开启“快速通道”。

  

  让我们把视线回到8年前: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指出,希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8年来,上海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出台了一系列“硬核”科技政策组合拳,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即科创“22条”),明确了上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及重大目标,形成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纲领性文件。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上海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2017年5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1-2.jpg

  上海光源

  

  2019年3月,在系统总结科创中心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上海坚持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即科改“25条”),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优化科研管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6个方面,提出25条改革举措,为加快构建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体制机制做好系统设计和总体部署。

  

  2020年1月,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并实施《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科创中心建设的“基本法”、保障法和促进法为定位,通过开展顶层设计,将现有政策中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做法予以固化、提升和完善,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021年9月,上海出台《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目标到2025年,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递进深化,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框架,上海科技的体制机制环环相扣,改革突破力有效提升,符合创新规律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充分自主,守护科学研究“小环境”——针对长期以来科研人员普遍反映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厚植潜心研究氛围等迫切需求,2019年,上海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30余所高校、40多个科研院所、近10家医疗卫生机构在“人、财、物”管理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感受到了政策红利。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初步建立了基础研究人才库、项目库和院士专家智库,并开始了围绕评价体系、经费“包干制”、项目专员制等方面开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工作。为推进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上海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提出竞争中立、公平普惠、分层分级的原则。2019年以来,陆续培育建设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研究中心、期智研究院等近20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发展方向的事业单位类新型研发机构;相继登记成立了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流程制造科技创新研究院等20余家社会组织类新型研发机构。

  

  “名利双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初步形成,发布和实施《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制度“三部曲”,重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动力问题,解决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以及成果转化有权转、如何转、愿意转等体制机制障碍;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科技创新券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技术转移机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壮大技术转化服务中介机构和人才队伍。

  

  增动力、添活力,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化人才集聚新高地——上海人才政策“20条”“30条”相继发布;基于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了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浦江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等分阶段、体系化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全面推广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G60科创走廊及浦东新区有关外国人才引进、管理、服务的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及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创建外国人工作和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实现外国人工作相关证件“同一窗口、并联审批、同步拿证”;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制度4.0版,下放外国人工作许可审批权至全市16个区和临港新片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创业类外国人才办理工作许可政策,允许孵化器、各类园区载体内尚在创业期的外国人才及研发团队成员办理工作许可。

  

  1-3.jpg

  G60科创走廊

  

  此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科技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在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免责机制、技术转移机构收益分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改革举措。其中,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市523个自然基金项目和127个软科学研究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新机制成效初显,并探索“里程碑式”资助模式。科研诚信和监督体系不断健全。2021年1月,《上海市科技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科技信用信息平台启动建设,提供信用信息查询、异议受理、信用修复等服务;科研诚信审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将财税、重大安全事故等40条“红线”作为“一票否决”依据;全面开展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专项教育整治活动,培植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海正打通阻碍主体协同、要素流动、能力互补的“堵点”和“痛点”,让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能够各展所长,各显神通。

  

  能力优势: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在“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体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跨区域国际化的创新网络正加快构建,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原始创新力有效提升,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体系不断完善。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2017年,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2018年,诞生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2019年,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公布,上海天文台牵头国内学者参与;2021年,上海首次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天舟”“神舟”“羲和”“祝融”,蕴含上海智慧……

  

  1-4.jpg

  克隆猴“中中”“华华”

  

  面向经济主战场,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占比超1/5、集聚国内1/3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增长17.6%……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上海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硅光子中试线;在国际上发布首个满足学术研究与工业应用需求的决策智能开源平台;制造“思源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021年,上海有8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创历史新高;获批上市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数量居全国第二……

  

  张江,如今已经成为上海进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系统布局张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先后挂牌成立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和平台。提升张江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发布《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同时,谋划推动张江实验室总部研发大楼、绿谷全球糖类科学研发中心等约80个新一轮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正朝着“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迈进。而自2014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作为全国科创中心建设的“先行者”,张江至今已形成了合理的科创承载区功能布局与空间布局,即“三个张江”: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5.jpg

  李政道研究所

  


原文链接:http://stcsm.sh.gov.cn/xwzx/mtjj/20221011/5f8489617c004be29b824278273de20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