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讯网

欢迎访问科技通讯网!

首页 > 媒体报道

打造创新策源地,上海激活这些原始创新基因丨奋进新征程 科创争先锋

发布时间:2022-10-14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作者:佚名

  1-1.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上海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领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久久为功,努力下好“先手棋”,跑出“加速度”,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书写了生动的上海实践,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上海贡献。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科技联合上海科技报推出系列报道“奋进新征程科创争先锋”,回顾不断演绎自主创新新篇章的上海科技非凡十年。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

  

  全面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成为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标杆。从蛟龙深潜器、天宫航天器、北斗卫星、墨子卫星,到“天舟三号”“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祝融号”火星车等国之重器;从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世界纪录,到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及其模型、世界首例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一批原创成果成为上海科技新“名片”。

  

  夯实创新策源之基

  

  1-2.png

  “总书记当年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参观的第一站,就是大科学设施展区。当时上海光源只有15条线站供用户使用,现在已增加到27条线站,明年可能增加到32条线站。”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说,在上海,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规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超级科技装备,成为上海持续产出原创科研成果的基石之一。

  

  过去10年间,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与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我国首台软X射线试验装置、世界首台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经建设完成;转化医学设施于2019年进入试运行;硬X射线装置、光源二期线站等加快建设,与上海光源、活细胞成像、神光等设施初步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此外,在海洋、能源等重要领域,正在加快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有了顶级设施,还需要一流的科研平台为顶尖科研人员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中国有很多人才,但要解决怎样分配资源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一个好的科学环境,让优秀的人才能够不断地脱颖而出。”图灵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期待在上海建立一个比肩国际的人工智能科研院所——上海期智研究院。该研究院秉承学科交叉研究的理念,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优势,聚焦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人工智能、物理器件与计算、生物智能等6个核心方向,并逐步向神经科学、金融科技、医药、信息安全、大气科学等其他交叉研究领域拓展,由此提升在这些领域的创新策源能力。

  

  1-3.png

  如今的上海,与期智研究院类似的新型研发机构,还有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它们都瞄准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发展方向,持续发力原始创新突破。

  

  而上海已建的15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则以支撑产业链创新和重大产品研发为目标,弥补市场缺位,完善创新生态,支撑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集成电路平台完成了首颗国产28纳米工艺CPU芯片流片验证等共性技术研发,有力支撑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机器人平台共性技术产品为医疗康复、医美、信息交互等多应用场景赋能;生物医药平台形成张江中试研发、临港规模制造的完整体系,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入融合。

  

  创新环境激发“第一”高产

  

  创新策源能力的持续培育需要良好的环境,这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

  

  2019年,在系统总结科创中心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科改“25条”),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活力等6个方面,提出25条改革举措。

  

  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上海基础研究的强力助推器。《意见》提出,上海将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

  

  1-4.jpg

  上海承接的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主立项的市级项目,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其中包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任务、量子重大专项任务、“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同时立项了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脑机接口等新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在良好的环境中,上海科技创新不断产出“首个”“首次”“首例”。2018年1月,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的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登上《细胞》。2018年8年,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与合作者在《自然》发表论文,宣布首次实现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成为“人造生命”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技突破。这两项出自上海科学家团队的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以高票位列前两名。

  

  复旦大学彭慧胜、陈培宁等发现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与长度之间独特的双曲余切函数关系,在此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纤维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且稳定的电化学性能,能量密度较过去提升近2个数量级,弯折10万次后容量保持率超过80%,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8年到2021年上海科学家在全球三大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非常可观,这些论文占当年全国总数的比例依次为32.2%、28.4%、32%、29.8%。上海原始创新基因已经被激活,创新策源功能正在日臻完善。

  

  主导国际化科技大合作

  

  创新策源能力的培育和养成,需要国际视野,更需要国际合作创新。上海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精神,在生命科学、天文、海洋等领域布局培育有能力主导参与或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的主体,从人才、项目、平台、合作网络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1-5.png

  在生命科学领域,2020年启动“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使用最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等动物模型,在单细胞分辨率上绘制具有神经元类型特异性的全脑联结图谱。目前,项目组已在国际介观图谱领域率先重构了小鼠前额叶皮层6357个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力争在2035年完成猕猴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绘制;复旦大学牵头的“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已建成世界首个跨尺度、多维度人类表型组测量平台,初步绘制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参比导航图,并创办了国际期刊“Phenomics”。

  

  1-6.jpg

  6357个前额叶神经元的全脑轴突投射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是地球科学领域迄今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依托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国IODP办公室,正在努力成为与美、日、欧盟并驾齐驱的IODP第四个平台提供者。

  

  此外,上海持续突破创新吸引集聚外国人才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外国人才服务管理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外国人工作和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并实现线上服务和线下终端有机结合。在全国率先出台外国人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政策至4.0版,建立外籍人才薪酬购付汇便利通道,出台创业类外国人才办理工作许可政策。在全国率先向各区下放外国人工作许可审批权,目前已形成市、区两级共23个外专服务窗口,外国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原文链接:http://stcsm.sh.gov.cn/xwzx/mtjj/20221012/8adfdc988a3546a5bbc8e63bb33ecac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