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孵化的十年,成功应对了各种严峻的挑战,承担了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擎的历史角色,有效激发了城市作为孵化载体的创造伟力,为科学技术的体系化创新,贡献了上海品质,上海力量。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推出“十年奋进展硕果殷实献礼二十大‘创·在上海’的基因密码”系列报道,回顾上海科创孵化高质量发展的非凡十年。
孵化创业梦想,素来是上海的城市文化基因。百年前,这座城市曾孵化了那个改变中国的青春梦想,让一个民族拥有了对明天的美好畅想;三十年前,全国第二家、全市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呱呱坠地,上海的科创孵化事业正式起航;近十年来,上海科创孵化事业由小到大,经弱至强,通过打造全立体的矩阵式孵化体系,绘制出了一幅屹立在东海之滨、有着六千多平方公里的超级孵化密码图谱。这组DNA分子上携带的功能片段,是大变局中不变的力量。城市全形态孵化器的功能一旦开启,就不再仅仅是创新要素的数量级放大,它所蕴含的巨大势能和动能,将源源不断地发挥牵引惯性,把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推向时代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期,对科技创新工作寄予了无限希望:“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上海的创新创业擘画了宏伟愿景,标定了孵化事业的新时代定位。
潮流浩荡,逐梦远方。那些最初的美好愿景,已经投射进当代都市生活的日常,显现在惠及千家万户享用的新技术、新场景和新产品中。十年征途中披荆斩棘的脚步声,早已化作科创上海的时代强音。
十年间,作为创新创业成效的直接体现,上海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蓬勃发展,有力呼应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超500个,孵化服务企业近4万家,累计投入研发资金已超300亿元,毕业企业数达四千余家,为本市培育出了200余家的上市企业,其中科创板企业18家,占到了上海本地科创板上市企业的近30%。为发掘孵化科技企业、培育发展战略产业提供了“源头活水”。过往十度春秋,上海作为中国科创孵化事业的排头兵,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彷徨踌躇,奋勇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创·在上海的密码基因是什么?科技创新的路标在哪里,创业孵化的方位在何处?其实,答案已了然于胸。创新要素的共生竞合、孵化生态的网络构建、双创服务的体系链条,同行间的高度协同,以及引领行业多年的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提质增能,均有着鲜明的上海特点和烙印。
上海孵化的十年,成功应对了各种严峻的挑战,承担了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擎的历史角色,有效激发了城市作为孵化载体的创造伟力,为孵化科技企业、培育新兴产业贡献了上海品质,上海力量。
原文链接:http://stcsm.sh.gov.cn/xwzx/mtjj/20221014/2c97026ac5b8464da749787e23f612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