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群众新闻》
“成立以来,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自主研发了20多项重大装备,还有多项技术已经成熟,预计每年可孵化10项左右。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下,陕西增材制造的科研优势将加快转变成产业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介绍。
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是目前世界先进制造领域发展最快、技术研究最活跃、关注度最高的方向之一。2021年,陕西部署打造包括增材制造产业链在内的23条重点产业链。一年多来,陕西增材制造产业链不仅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还带动了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增材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聚集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10家。
作为陕西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领衔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李涤尘教授明显感觉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都顺畅了很多。“这两年,陕西增材制造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新兴企业,仅依托西安交大成果转化就孵化了8家新企业,还有一些传统企业正在依靠增材制造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李涤尘介绍。
李涤尘长期从事增材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国内最早涉足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者之一。在他看来,“顺畅”得益于陕西发展增材制造产业,不仅思路清晰,而且真正做到了各尽所能、集优成势。
陕西在增材制造技术领域的科研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围绕释放科教资源潜力,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省科技厅编制了“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产业关联图、应用领域图”,列出了“企业清单、创新资源清单、技术攻关清单、需求问题清单、重点项目清单、招商引资清单”;成立了一支涵盖省市区、兼顾产学研的工作专班,形成“点对点、一对一”的企业服务机制;组建了由卢秉恒院士担任首席顾问,由领衔专家、细分领域专家共同构成的专家团队;确定了铂力特、赛隆金属、康拓医疗等链主企业及10余家骨干企业;印发了《陕西省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
思路清晰、推进扎实,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相继落地开花。
航天六院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突破了航天液体动力领域3D打印全流程技术,实现了230余种复杂精密构件3D打印成型,多种构件已成功应用于长征系列火箭50余次发射任务和飞行试验。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五轴增减材复合加工设备获得陕西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认定,可为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石油机械等领域提供增减材一体化解决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团队在高性能金属材料3D打印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在天绘三号卫星和火星着陆巡视器等重大工程的应用。
空军军医大学郭征教授团队在3D打印修复假体领域研究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与维度(西安)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成果转化,已形成了3大系列、10个应用方向的产品体系。
原文链接:https://kjt.shaanxi.gov.cn/kjzx/mtjj/2797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