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讯网

欢迎访问科技通讯网!

首页 > 科技中介服务

宜州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科技赋能蚕桑产业显成效

发布时间:2025-09-23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各位老师,我们村的桑树强桑1号出现卷叶萎缩,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比较好?”“这个可能是皱缩型萎缩病,我们明天组织专家到现场看一下”“经检测,你们的桑树是由植原体病原引起的皱缩型萎缩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多发于天气异常炎热的时候,处理方式有……”这样的对话在“2025宜州新型技术骨干培训班”微信群里成为常态。近日,由河池学院实施的“宜州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进项目”系列培训圆满完成。该项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系统化、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为宜州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创新培训模式,突出五大特色

  本次培训在组织形式和内容设计上特色显著:一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将教学现场延伸至桑园田间和养殖基地,通过专家现场演示确保学员掌握关键技术。二是师资队伍层次高,既邀请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赵卫国研究员、钱荷英教授等知名学者,也整合本地专家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三是学员结构定位精准,以村委干部、小蚕共育户和养蚕大户为重点对象,发挥“领头雁”作用。四是时间安排科学灵活,根据蚕桑生产节律设置课程,采用错峰授课方式解决工学矛盾。五是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机制,通过微信平台实现“学员随时问、专家及时答”的即时互动。

  解决实际问题,培训成效明显

  7场专题培训,累计培训355人次。针对部分线上难以彻底解决的复杂技术问题或个性化生产难题,项目组及时组织专业教师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和养殖现场,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实地诊断与精准指导。通过现场操作示范、问题排查和解决方案的及时落实,不仅有效化解了生产中的急难愁盼,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培训效果,确保所学内容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建立长效机制,赋能乡村振兴

  本次培训不仅注重当期效果,更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机制,形成稳定的技术支持网络;通过培养本土技术骨干,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创新培训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这些举措促进了蚕桑产业向现代化、标准化转型,为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该项目是宜州区科技局牵头承担的宜州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由河池学院中标实施。项目推行“人才+项目”双机制,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为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项目组表示,将持续跟踪培训效果,完善培训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人才和技术支持。(黄显卓 覃玥)

  

  文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kjt.gxzf.gov.cn/dtxx_59340/kjgz/sxgz/t2599299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