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讯网

欢迎访问科技通讯网!

首页 > 科技内参

我区特色经济作物种质找到“延年秘方”

发布时间:2022-09-19 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为了研究我区绿洲荒漠区种质资源扩繁过程中,维持“种性”、种质活力丧失关键节点的细胞生理生化机制等问题,我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15年,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标记等手段,在保藏技术、繁殖更新技术和发掘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有效地维持了我区特色经济作物库存种质资源的活力和遗传完整性。   近日,记者从新疆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了解到,该所所长徐麟及其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2006年开展了“新疆特色经济作物资源安全保存与发掘利用”项目的研究工作。   

  通过十几年的研究,科研人员确立了“保—繁—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技术体系,揭示了种质活力丧失关键节点的细胞生理生化机制。首次确立了种质安全保存的理论基础,创新了能延长种质保存寿命、维持原有种性的安全保存技术,将新疆中期库种质的保存寿命由原来的10年延长至20年以上。    

  据了解,项目团队通过延长种质寿命、繁殖更新和减少活力监测,逐步实现我区中期库3万份资源的安全保存,开展17.9万份作物、蔬菜、草类、林木等种质资源的规范保存工作,节本降费2.47亿元;向社会共享资源5600份,其中近百个品种直接生产利用,并培育出以胡麻“伊亚4”“伊亚6号”,绿豆“冀绿7号”“冀绿9号”和“新大豆20号”为代表的多类型新疆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   

  2011年至2020年,我区科研人员在尼勒克县、新源县等10个干旱贫瘠地区累计推广“伊亚4”“伊亚6号”34.06万亩,新增利润达到1940.4万元。2020年在泽普县及附近示范区推广“冀绿7号”“冀绿9号”1.81万亩;项目期间在伊犁河谷示范推广抗倒伏大豆新品种20万亩。通过发掘再利用安全保存的种质资源,极大地促进新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原文链接:http://kjt.xinjiang.gov.cn/kjt/c100261/202204/0173af8893214738803aa6164c49d4f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