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聚焦“一核一区多园”空间布局,积极推动实施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平台、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重点项目,打造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三大特色场景”和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四大重点场景”。2021年,全市引进培育人工智能企业603家,产业规模达413.9亿元,较2020年增长107%,核心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5,先后入选西部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
(一)“一核一区多园”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基本建成成都高新区核心区,已集聚重点企业330家,营收超200亿。加速打造四川天府新区创新基础设施集聚区,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华为鲲鹏生态基地等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加快建设成都东部新区、金牛区等10个“AI+”特色园区,加快推进“AI+”医疗、制造等融合应用场景。
(二)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依托在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前沿理论、算法和技术研究,推动创新领军企业牵头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实施重大和前沿技术创新。2020-2021年度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及重点创新产品研制项目35个,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打破国外垄断,工业级无人机技术实现国内领先,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团队研发的肺小结节智能识别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人工智能应用示范不断深化。智能空管场景领先全国试验区,智能空管、智能机场系统在全国20多个机场推广应用。普惠金融进入全国前列,新网银行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线上快捷借贷业务,惠及3000万人、100万小微企业,获得科技部专家组高度认可。
(四)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建成运行,华为成都智算中心等5个算力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其中华为成都智算中心已试运行。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
(五)企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人工智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13家,占全市人工智能企业85%,以云从科技等引进企业为龙头,纵横股份等本土企业为骨干的人工智能集群加快形成。全国5家工业级无人机上市企业中有两家在成都,中航无人机2021年销售收入达到24.76亿元、两年增长10倍;工业机器人企业卡诺普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打破国外垄断,营业收入连续5年年均增长超过77%。
相关链接>>
原文链接:http://kjt.sc.gov.cn/kjt/cd1/2022/5/5/9687b84f056a4a2a930418e61a08c66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