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需求暴增的除了在线教育,还有机器人。根据华住酒店集团提供的数据,他们在疫情期间派机器人为酒店客人累计送了24000余次物品。京东也通过智能配送机器人维持了武汉第九医院在疫情期间的配送不被中断。国家电网新疆检修公司人力由64人减少至28人,但是因为有机器人每天巡查电网设备,由它们传回的巡检系统数据维持了当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
没有谁比机器人更适于解决这些情境危险、复工难以及健康需求激增的问题了。
机器人是个宽泛的概念,如果再细分,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又可以将之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一类服务于工厂的流水线,另一类更多出现在零售、餐饮、家庭等与日常生活更近的服务场景中。此次疫情中积极上岗的正是后面这类服务机器人。
人力成本上升和老龄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7%增长到了11.9%,并继续以每年0.5%左右的增长率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人力成本都在增加。根据《第一财经》曾采访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获得的数据,大约从2013年开始,使用人工和使用机器人的成本变得“差不多”了。跨国企业不断讨论的“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也透露了这一点——中国的人工变得更贵了,先是制造业,然后是服务业。
政策和资本推动
我国已经为机器人产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促进计划,根据工信部在2017年12月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中国计划完成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的量产和应用,而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效仿救灾领域的机器人也要实现样机生产、完成技术和功能验证。
资本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的投资热情也随之涨高。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全机器人行业的融资金额就超过200亿元。从细分领域看,规模较大的机器人类别包括家用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
互联网时代对智能生活的追求
投资当然不会自动转化为需求,不过服务机器人市场也不缺需求——“没有什么问题是一个App不能解决的,如果解决不了,就再加一个硬件设备。”这是在互联网中长大的一代的普遍观念。
32岁的张林林是这类消费者的代表。他平常喜欢研究AI,对扫地机器人领域的品牌和技术都了如指掌,比如“扫地机器人是如何导航的”之类的问题——从随机清扫到规划清扫,再到建图清扫,以及导航是通过激光雷达,还是通过摄像头。而他身边,近期有不少同事也购买了某品牌扫拖机器人——目前推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版本,一种通过预先的路径规划完成清扫,另一种可以根据家庭室内环境的视觉计算实现实时导航。
与此同时,他有一个三口之家,当孩子日益长大,工作之外加上陪伴孩子,他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每天感觉洗漱一下就到了睡觉的点”。而且每到干燥季节,一扫地屋子里就尘土飞扬。“突然觉得自己扫地挺不科学的。”张林林说。
抱着“能交给‘别人’做的事情就交给机器人吧”的想法,这台机器买回家后,他就连家政阿姨也不愿请了——这台扫地机不仅节省时间,工作噪音低,还能把长头发等人手容易打扫不干净的东西都吸收干净。体验到这台机器人带来的生活幸福感后,他打算再购买一台能够自动清洁窗户的机器人。
智能生活方面的消费升级是最容易形成的,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手机等设备都是如此排着队进入人类的现代生活的,并且成为标配。除了张林林,陈桦也在今年1月又下了单,给家里添置了一台炒菜机器人和一台空气净化机器人。“这是一个长期的消费趋势。目前来看,服务类机器人还处在一个可选品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当机器人能够完美地替代人力,服务机器人将向着必选品发展。”一位产品经理说。
据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