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丽泽小学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科协、区科协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全域科普、全面育人”的核心理念,以打造科技教育特色作为学校的发展主线,让课堂成为滋润科学精神的沃土,让科技教育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获得国家级及市级科技教育荣誉20余项,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十佳科技特色学校、首批创客学校、科技教育实验校、航空航天特色学校、“腾飞计划”综合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科技普及之星、东丽区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注重科普工作机制建设,保障科普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建立教育局和学校对科普工作的双重领导责任机制,统筹规划、分层推进科技教育工作;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总负责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制定计划;建立了《科学教师双师培养模式+导师制度》《小小科学家培养制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丽泽小学科技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丽泽小学科技活动安全预案》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学校科技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积极发挥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特色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开齐开足科技课程,做到“课程、教师、教材”三落实,深入推进科技工作;合理规划,保障资金投入。
三是年度投入日常科技教育经费15万元,支持开展科普与科技创新活动,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建立天文馆。
二、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科技教育支撑
一是学习培训打牢基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支持专兼职科技教师及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先后邀请了全国天文科普专家赵之珩老先生、中国极地第一人位梦华老先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发工程师张海军先生来校讲座,帮助储备前沿科技知识,提升业务水平。
二是双师培育深化素养。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遵循,推行校内外导师制,优秀的科技教师与高校的科技专家结对学习,优秀科技教师对学校普通兼职科学教师进行科技指导与培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丰富专业技能和科技教学能力。
三是优势资源实践提升。与天津科学技术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滨海科技馆通力合作,发挥双方的场地和人员优势,组织教师实地现场观摩等实践课程,探索多样性、互动性、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
三、注重科普课程建设,创新科技教育内涵
一是LZ结构先行引领。学习借鉴STEAM教学理念,尝试1+N跨学科融合课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形成了LZ课程结构:国家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色学院课程。
二是学科拓展丰富有效。已开设自然昆虫课程、3D打印、航模、卫生与健康、少儿编程等20多个项目,构成了丰富的科技相关门类课程;积极联系校外资源为学校搭建平台,导入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编程、垃圾分类、气象观测等不同主题的“小小科学家”科技课堂。
三是在科技特长生培养方面,形成了特有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价机制,采取初阶、中阶、高阶三级评比制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提升科学素养。
四、注重科技教育品牌打造,突出鲜明科技特色
一是坚持科技内容主题化。在海洋教育、航天教育、国际课程方面取得丰富经验。承办了全国少年儿童海洋教育论坛项目,与国家海洋馆合作共建,是京津冀海洋合作联盟学校,大力开展海洋教育。
二是坚持科技特色活动多样化。利用五月份“科技周”活动,在校内开展为期一周的“校园科技节”。大力营造活动氛围,丰富科技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活动质效。目前,“校园科技节”已成为我校特色项目。
三是坚持科教与德育一体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每逢传统节日,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与学生共同组织开展敬老孝亲活动,不断丰富节日内涵和科技含量。
五、注重科普设施建设,深化科技教育根基
一是创新学院“领”标杆。打造了以“创”为名的15间创新教室,建设了近5000平米的9园2馆 1池 1站,营造了“立体式、多方位、全覆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全面推动科技特色教育向纵深发展,成为新时代下小学教育领域科技建校的“新领军”。
二是科普元素“烘”氛围。每一个井盖上都绘制上全天星图,每一株植物上都悬挂物种的二维码链接,让校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特色。
三是主题驿站“拓”视野。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在学校落成占地500余平米的万维望远镜项目,供学生开阔星空眼界;建成300余平米科普内容丰富的科技馆,供学生研究学习、课程实践等;承接国家级心理教育项目,设置10间心理健康辅导教室,深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2021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素拓活动(乐高搭建、科技课、无人机、木工制作)
原文链接:https://kxjs.tj.gov.cn/ZWGK4143/ZXGZ7816/kpxc/gzdt12/202303/t20230301_61254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